“我们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已经终结了自然,从每一立方米的空气、温度计的每一次上升中都可找到我们的欲求、习惯和贪婪。”
---比尔·麦克基本《自然的终结》
时下,“低碳”这个词,是一个已过度时髦而显得有些俗套的词。每次人们提到这个词,都会呈现两种反应。非专业人士为使自己显得比较博学,他们尽量展示自己懂得一些专业知识,他们会说出“温室气体减排”等等;而专业人士则希望更为广义的去理解这个词,抛开专业上的“低碳”不谈,他们将其引申并总结为“低碳即减少人类的欲望”。没错,作为一个每天都计算着“碳足迹”的学术人,我非常赞同让全世界的人都这样去广义的“低碳”。不仅如此,我倾向于让这个词更大程度的“非学术化”。在这里,我想阐述的“低碳”的本质,需要借用比尔·麦克基本的一句话:我们需要找到如何使我们自己变得小一些,不再是世界中心的办法。
我本是一个只看文献不读书的人,但是在一次无意中的网络闲逛中,邂逅了一本书,即王开岭所写的《古典之殇》,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的挤时间阅读他的文字。他说,对一普通人来说,环绕身边的,几乎全是人类自己创造的成就:城乡、街巷、交通、工厂、学校、规则、法令。,但是,人类忽略了世上还有另一种成就,即“大自然成就”:山岳、湖泽、沙漠、冰川、生物、森林、矿藏气候,甚至人本身亦是大自然成就之一。遗憾的是,21世纪的人类,正越来越深陷这样的处境:我们只生活在自己的成就里!
数千年来,人类文明的发展创造了无数的神话。那个原配的大自然,原配的世界曾经安静、洁净,但是蛮荒;是破除蛮荒的动力推动着人类,这种一骑绝尘的物种,向前发展。最初,这动力仅仅是让生活更为舒适;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动力变了,变成了一种不可遏制的欲望,是一种无限消费和穷尽一切的欲望。这欲望使科技发展的脚步更快,使地球热闹非凡,但同时也使原配世界中的荒野、沙漠、河流、物种消逝的更快。今天上午(2012年12月31日),CCTV1的新闻中,还在播报2012年的热点事件。我国湖南鄱阳湖深处“天网”密布,绵延五公里,只为捕杀越冬的候鸟,而由于利益原因,保护站勾结盗猎者,巡查员视而不见。而2012年追踪最多的活熊取胆事件,至现在仍无结论。全世界还有太多的此类事件,相信网络已经给出了足够的曝光,不需我在这赘述,其实我也没有足够的勇气讲述。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手段,堪称“无法无天”,而人类做这些事的目的,也绝不仅仅为了温饱!
在《古典之殇》这本书中,作者追着喊着试图留住那个上苍最初颁发给人的世界,是一个天光明澈、风物灿烂但渐行渐远的世界。他说,“人类的物质和经济的欲望、征服和掘取的欲望、创造和成就历史的欲望:太强烈太旺盛了。这导致人们一边争宠最后的荒野,一边做着拓荒的技术准备;一面上演着赞美与愧疚,一面欲罢不能地磨刀霍霍。这种身心矛盾和精神分裂,情形上就像戒毒。”
最为严重的是,人类都惯性的沉溺于自己创造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人类对自身的各种道德、伦理、法律的束缚,一旦超出人本身这种物种的界限,便完全的改变了。而意识到我们的欲望早已远远超出对温饱和舒适的追求并有所收敛是一件何其难的事。但是,我曾看到过一点希望。前不久有次在一个宴席上,一条被剖开的制作精美的鱼被端上餐桌,鱼的身子还保持着鱼的形状,但是周边一圈被做花边,当所有的大人们都在赞美着菜肴烹制技术时,一个5岁的孩子却说,“妈妈,这条鱼好可怜”。这让我们欣喜的看到,尊重大自然中任何物种的教育已经在悄悄的从孩子抓起了。
越来越多的人在意识和觉醒着。头上顶着“环境人”这样一个称号,我始终在刻意的告诫自己,不管我们的学术成果有多少,但我们不能没有意识,不能麻木。读了这样的书,使我对低碳的认识,最大程度的非学术化。不太夸张的说,甚至使我对世上许多纷繁吵闹的打着“人造”烙印的事不再重视。如果人类从内心都不再渴望拥挤在像个闹市一个样的地球上,而愿意追寻原始的安静、纯净,不再把自己的欲求、习惯和贪婪建立在人类习以为常的纲常伦理上,这便真的是低碳了。
赵玲
写于2012年最后一天
2012.12.31
笔者白描
赵玲,bwin必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