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毕业生|俞璐:一直在路上

2020-10-26 322197

我曾经在无聊时做过一个假想:如果让我回到过去的某个时间点重新来过/抉择,我会想选择什么时候?然而当我将过去那些“人生转折点”都回想了一遍,发现自己并不后悔不管哪一次的选择。我的小伙伴们应该都知道,曾经那个没什么理想的高三生其实并没有考上交大的欲望和斗志,但此时的我庆幸这个选择,也感激自己并没有所懈怠,在交大的这近七年时光里,一步步地向着那个理想状态的自己而前进。

Tag 1: 学生

学生,是我最基础的一层身份。我们从小开始就是学生,在不停地学习。但是一名本科生,一名研究生,和曾经的中学生身份又大不一样。在长长的大学学习生涯中,我学到的最深刻的东西不是某条专业知识,而是强大的自学能力以及严谨辩证的思维能力。

我曾在以一个考试周刷完一学期课程的经历后吐槽,高中那么点课本为什么足足学了三年半也考不出满绩的分数,但是后来再回想这个问题就笑了,就是在如此“残暴”的早八上到晚八周周不重样的课程安排下才能锻炼出来的“扫盲式”学习技能,也许并不适合高中那种需要精益求精,不求最好只求更好的黑暗模式,但让我可以在之后的课题研究中能更快融入其中。在我研究生刚进课题组的时候,其实对于即将开展的课题毫无概念,毕竟“跨行如隔山”,哪怕是不同的课题也得从头来过。导师的点拨,师兄的引导,加上自己查阅文献,我很快上手了污泥厌氧消化的相关实验方法与指标检测手段,并开始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渐渐我开始沉迷于用取样规划将自己的日历表安排得明明白白,一边吐槽着自己是个被实验压榨的悲惨小青年,一边却又有着迷之充实的满足感;迷恋上为了画一张好看的数据图反复调试origin的配色和样式,用完美主义者的甲方同款挑剔去做好每一次的汇报PPT;也喜欢和师兄、导师探讨现象背后的机理时的破案般抽丝剥茧的刺激,在脑中反复排演应该如何条理清晰又富有逻辑地解释数据。很幸运的是挑中的药剂确实很有效果,尽管后期摸索机理与代谢途径时略有坎坷,但整体上算是一帆风顺的课题进展让我在探索未知的答案时有着坚实的底气与积极的心态。在此也要非常感谢我的导师以及课题组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不管是帮我答疑解惑,指导我实验操作,还是帮我打过泥离过心,或是平时的举手之劳随手一帮和嬉笑打闹,都是我在这两年多时光里闪闪发光的记忆。

而在经历过严谨求真的学术“毒打”之后,我在日常看书籍、文章、评论时也更加理性。我曾经笑称某本艺术类书籍深得我心,因为里面的各种引用和注释看得本工科生极其舒适。凡事讲求科学依据这句话不仅受教于前任思政老师蕾姐,也是我特别敬爱的朱老师所身体力行的。我印象很深的是一次社会实践答辩,我参与初步评审,蕾姐指出其中一个学生在PPT上展示的数据没有注明出处,她说“作为大学生,作为交大的学生,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不管是什么数据都要求真”。同样地,朱老师在课堂上、组会时常举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新技术,将污泥煮一煮拿来当肥料,不仅有机质含量高而且杀菌消毒,为什么不可行?乍一听很有道理,但科学道理是:植物不直接吸收有机质作为养分,且未经稳定化的有机质还会造成自然腐烂引起恶臭等。当我对于实验结果束手无策时,朱老师也会用很基础的一些科学定理来帮我捋清头绪,排查可能出现的死角。用科学、辩证的视角去看待事物,才不容易被牵着鼻子走,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信息大爆炸中依然可以清醒地找到想要的答案。尽管现在科技发展,各种知识和信息触手可及,如何去分辨真伪,如何说好每一句言论,依然是我们需要不断警惕和学习的。

Tag 2: 环境人

“环境人”是我很喜欢的一个标签,哪怕在经历了秋招炮轰之后,我也依然不悔成为一名环境人。我依然很清晰地记得在开学典礼的“例行公事之列举各个学院的杰出人物”时,讲到“老人与海”时在偌大的新体的小角落里爆发出的掌声与欢呼声,是一种与有荣焉的使命担当之感。我在自主招生时填报的第一志愿就是环境科学与工程,而后在不断深入的学习与实践中,我也深刻意识到当时被称为“朝阳行业”的环保哪怕是到今天也还没走到正午,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这就需要靠着一代代的环境人不懈努力。在我这不算短的环境人生涯中,除却小打小闹的志愿者活动,有过三次较为正经的环保实践,印象最深的是去云南洱海的社会实践以及自己创办的绿蕉。

作为交大bwin必赢的学生,不可能不知道洱海,我有幸在研究生期间终于去到了洱海,接受了洱海人民的环保洗礼。之前对于洱海的印象仅仅停留在“老人与海”那个长达十多年的坚守故事,后来在《国家宝藏》上看到了洱海人民对于守护洱海的努力,于是我们的社会实践主题就聚焦到洱海保护的教育宣传工作上。在洱海短短的五天,深刻体会到洱海环保宣传教育的深入人心,其普及度之广是我在去过的其他城市所没有体会到的。几乎每个遇到的司机、工作人员、路上行人都毫无迟疑地表达洱海环保需要不断执行,环保宣传标语也是随处可见。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理将洱海保护编成教材,进入中小学生课堂,用小手拉大手去带动全社会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环保在目前的阶段依然还处在与经济发展逆行的状态,如何更好地治理环境,不仅依靠合理的政策制定、强有力的执行以及全方位的监督,也不能缺少教育和宣传,尤其是面对懵懂的儿童以及顽固的老人。正如目前我们在抗击疫情中做到的这样,不停地科普正确的医护知识,不断地宣传要自我隔离,减少出门,才能将防疫这个概念深入人心。环保教育宣传也要有心有力度,才能激发全社会的力量。

“绿蕉”-可持续校园倡议组织是在研究生期间和一名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创办的,也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想用自己的力量去唤起校园师生的可持续意识。社团通过公众号发布科普文章、举办讲座、组织志愿者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影响和倡议高校师生学习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知识,践行可持续的消费、生产与生活方式,做到知行合一。我曾撰写过一篇关于一次性筷子到底应不应该使用的推送,为此还参考了很多评论观点。在目前标语式的宣传手段下,我们可能下意识否决一次性筷子,但从全生命周期来看,一次性筷子的产业还涉及到速生林的成本与环境影响、一次性筷子末端处理、非一次性筷子的洗涤剂和水量消耗等问题。如何全面地去看待一个问题也是我通过这次撰写所体悟到的,当时我们也想针对废旧纸品的整个生产-回收-再利用/处理的全链条进行一个科普,但后来因为过程太为复杂而没有完成,有点遗憾。但是这其实是进行环保教育宣传中很重要的一点,如何透明地去展示问题。而在创立社会实践项目时,我们挑选了相对来说更贴合日常生活的主题《城市环境对动植物的生态影响研究》,通过调研交大闵行校区内生态环境现状,以小见大,研究城市发展对城市生态的影响,了解城市环境中动植物的生活习性与生存现状,同时进行生态保护宣传。最终我们将实践内容设计成环保展,在图书馆一楼进行展示,也是一次非常独特的体验,我们项目也拿到了一等奖的成绩。

我想,正是“环境人”这个标签所带来的一份自觉,才会让我能去积极关注环境事件与相关政策变动,才会努力劝导家人朋友做好垃圾分类,才会想要用自己所学去为环保发声,去改变哪怕一点点。而在今后,这个标签还会一直跟着我,我也会依然关注环保教育宣传,并为之添砖加瓦,期待绿水青山真正环抱中国的那一天。

Tag 3: 党员

在我身边有很多优秀的党员,也时常听到很多令人泪目,令人深省的党员事迹。我还记得在交大120周年校庆大会上,现在已经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黄旭华老先生在当时毅然决然推开了工作人员准备的椅子,坚持站着为同学们做演讲。正是有这样千千万万敢为人先、以身作则的有担当有韧劲的党员默默付出,才有我们如今这样发展的局面。我有幸在大一军训期间通过“火线入党”成为一名中共党员,不断地向周围的榜样学习,也始终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心态在我不管是担任班长,还是学生会副主席,还是团委副书记时,都努力做好应尽职责,解决同学们的困难,设计有意义有价值的活动。

在研究生期间担任团委副书记时,我发现了当时学生干部普遍存在相关工作技能不够熟练等问题,因此在思政老师的指导下,积极联合学生会主席团、研究生会主席团开办“EE生辉”学生骨干培训营,聚焦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主要针对党团学生干部、班级学生骨干、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及在学术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成绩突出的优秀学生,并根据不同的部门设置,开设了包括事务流程、策划案撰写、新闻稿及新闻摄影、PPT及宣传品制作等多方面的技能培训。提升学生骨干自身知识储备与业务能力,以便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而我也作为授课嘉宾之一,向学生们讲解了如何制作宣传品,如何编辑推送。宣传是开展活动所必不可少的,而提升活动的宣传质量也是我一直指导团委各部门干事所做的工作,同时也是有幸为学院各项活动做出努力。

在研究生期间顺利完成学业后,我也确定了今后的工作方向,我将成为一名选调生,助力家乡建设与发展。交大的校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就是告诉我要懂得回报,不忘初心,走到祖国最需要我的地方。在交大这几年来所积累的丰富学生工作经验以及社会实践经验都为我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也会一如既往注重实干与创新,用实际行动为中国梦添彩。

从相对来说简单而纯粹的中学阶段跨入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面对无处不在的选择和机会,我庆幸的是那个曾有些自卑又无措的大一新生没有迷茫太久,没有盲从而迷失自我。在反复的自我思考、和好友的深入交流中,我慢慢明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想要成为的模样。在这个漫长的近20年的求学生涯即将结束的时候,与其说心中是浓郁的不舍和怀念,倒不如说是整装待发的饱满憧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我依然是一名学生,不断进取,依然怀揣环境人的使命担当,不忘初心,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