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毕业生|石尚丽:研究生,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征途

2020-10-21 144297

当我们开始着手解决一件事,假如我们对其不感兴趣或者是没有信心去完成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寸步难行。回顾我这短暂而又匆忙的两年半研究生生涯,我更愿意用“轻松”形容这段珍贵的时光。而这份“轻松”,来自于我的导师的悉心引导与不断鼓励,来自于我身边的同学的真诚鼓励,来自于我家人的无条件支持,也来自于我自身的自信与乐观。我置身于一个集体之中,是集体的力量让我不断获得前行的动力,不断克服遇到的困难从而成长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从进入交大bwin必赢开始我的研究生生活,我就觉得我是无比幸运的,并且这一切于我而言又新鲜的。在交大的第一学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于我而言,研究生阶段的课程是“同样的配方,不同的味道”。同样要上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以及仪器分析等的课程。不同的是,这里面有部分的课程是完全英文授课。虽然经历了考研英语的洗礼,但是我对我英语的自我认知让我还有些担心上课听不懂,特别是对于一些必修的重要的基础课程,比如环境化学。但是,曹心德老师教授的“环境化学”却给了我完全不用在意“英语自己觉得不行”的信心。因为,曹老师讲的非常细致具体,并且教学的语速适当,这使得我可以完全掌握每堂课的知识内容。这门课让我首先想起的除了曹老师竭尽全力让每个人都能理解的授课方式,还有就是我最后的英文论文的PPT汇报.我们被分成每组七个人,论文有每个人负责的不同部分。按照原计划我负责的是最后的整理,而演讲则是另外的两位同学,但是就在汇报的前一天晚上,其中一个同学因事不能及时出席,我就赶鸭子上架了。虽是临危受命,有些小小的紧张,但是由于当时小组的成员们迅速帮我梳理出了其他重要的地方,让我能够及时的对汇报的结构于内容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第二天,我的汇报出乎意料但是又意料之中的顺利。尽管我当时并未意识到,因为我没有正确回答出提问人的问题。但是我同组的成员却告诉我当时我的状态真的自信从容极了。我也觉得理应如此的,因为我们每个成员都付出了自己的努力。所以之后的每次小组的课程汇报我不仅积极参与其中,并且都表现得很自信。在我而言,每次体验都是一次进步,而团队合作是一面很好的镜子照出组里每个人的付出,不表现出自己最好的状态就不会知道如何利用这面镜子去提升自己。

除了课程的学习,研究生阶段不能不说的就是科研生活了。在我们的课题组里,我最重要的感受就是:我们是一个团队,大家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学习才能相互促进。这主要得益于我的导师胡云行老师,他是一位很注重团队文化建设的团队负责人。他认为大家在课题组内的科研态度不是靠一个人体现出来的,每个人都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他也是专注于科研的老师,所以希望课题组的每位成员能将时间尽可能地安排在实验上,不浪费这短短的两年半时间。对于我这样一个希望能够继续读博的人来说,碰到这样一个专注科研的老师,内心窃喜了很久。实际的情况却要严峻得多。进入课题组开过几次组会以后,胡老师给每个人都分配了相应的文献整理任务。我的任务就是找出关于1T-MoS2的所有关于制备的文献然后将具体信息整理出来并在周六的组会上进行汇报。我照做了之后发现事情没有这么简单,胡老师的意思是让我写一篇综述。我当时的感受:五雷轰顶!因为我之前在科研方面的精力放的很少,自然也没有怎么阅读过英文文献,何谈写综述。但是胡老师说:不要有顾虑,刚开始肯定不会写。我们作为导师是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文献,整理内容并写好文章。胡老师也确实是这么做的,他还抽出时间将我搜索出来的文献进行了分类,降低了我的工作难度。但是,对于我而言,这依然是一项很难的任务。在接下来的一周里,除了日常上课,剩下的时间我基本上都用在文献阅读上。太多生僻的概念横亘在我的眼前,举步维艰。我甚至一度开始怀疑我是否真的适合读研究生。但是,每到周六汇报成果的时候,我会问一些问题,胡老师会细心解答。最令我感动的是,当时课题组刚刚组建起来,成员就几个,因此周六的组会有很多的时间跟胡老师交流,胡老师自己也愿意花时间去解决我们的问题,同时用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教会我们一些道理。我认为这是胡老师给我的最大的帮助,正是从这里开始,我开始建立起了信心。因为胡老师说了一句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话,他说:聪明的人不一定会成功,但是努力的人一定可以。我一直铭记这句话并不断在实际中践行它。我记得开始写综述的那些日子里,我经常在办公室看文献看到很晚才回去,尽管看到很晚我还是看懂的的很少。但是一点点的积累确实让我慢慢对其有了更多的了解。并且这段时间我积累了很多的问题跟胡老师探讨使我能够尽快与后来研究所需的知识联系起来。在这期间,不管我写出什么样的文字来,我收到的都是来自于胡老师的鼓励,他不断告诉我:你现在做的很好,只要你努力坚持,你一定可以做的更好。就是这样,我一直迷之自信觉得自己最后一定可以写出来。最终的事实也证明我确实可以。

综述结束后,第一学年也结束得差不多了。我便开始实验了。经过胡老师的深思熟虑,他决定让我从事低温甲烷转化的研究,也就是跟前面的综述没什么关系了。但是实验之前胡老师告诉我:这是一个很有前景的课题,我相信凭你的努力,一定可以在这上面做出成绩来的。就因为这一句话,我又迷之自信的烧了一年半的“炉子”(实际上是反应器,这么叫让我觉得更有烟火气息)。我找了很多关于甲烷转化的文献,这次阅读起来就感觉轻松很多。在有了一个实验操作的想法之后就正式行动起来了。实验起来以后才能体会到“一周一组会”的快乐与痛苦。快乐的是每周实验上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跟胡老师讨论,及时得到解决,并且还会得到下一步实验的一些想法。痛苦的是每周都要进行PPT汇报,遇到实验失败没有数据可以做PPT的时候,整个人在组会期间就会又尴尬又紧张。但是,现在想起来,在实验的初期进行汇报结束的时候,胡老师都会说一句:你做的很好。每次这个时候,我就浑身充满干劲:下周还能再烧30个“炉子”。我确实是在胡老师的鼓励之中成长起来的。在实验的过程中,我遇到的最大的难题就是对实验过程机理的分析。对于材料知识的缺乏让我变成了一个只会实验的“机器”。这令我非常的苦恼。于是,我开始分析别人的论文,遇上不动的就查询或者问询老师,这让我不断的去自主思考:为什么我的实验会出现这种现象,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在哪里?有的时候实在想不明白,我会在组会上与胡老师讨论,每次胡老师的解答都给我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这也使我顺利地不断向前推进我的实验。

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我从来没有怀疑过我自己,一方面这来自于胡老师的鼓励与知道。还有一方面来自于整个课题组的融洽的科研氛围。在课题组里面相处如此愉快是我没有想到的。首先,课题组里面还有王老师这样一位老师,她更像一位亦师亦友的大姐姐。最开始的实验是她手把手教我做起来的,甚至于每天的实验结果她都会帮我一起分析一下。实验初期的时候,我经常出现操作上的错误,王老师从来没有因为这些错误职责过我,就好像她理解我为什么会犯错而不需要过多的指责一样。也正是如此,我便每次特别注意我的操作,防止再次出现问题。所以,因为王老师我并不害怕实验犯错,二是从错误中总结教训以便在接下来的实验中避免错误再次发生。同时,胡老师招收了几位的博士后师兄师姐,他们与我而言简直就是行走的“科研百科全书”。在研究生科研期间,各种类型的问题加起来,到底问了郎老师多少,我自己都无法统计了,我可以记得的就是每次郎老师都是爽快的:你拿电脑来,我告诉你应该怎么做!我写论文的遣词造句方法则是由孙老师手把手指导,她耐心地不断给我支招如何才能把语言写得科学严谨。正是由于他们的帮助,我在科研的行进路上少走了很多的弯路。

除了科研气氛,生活上,课题组内轻松愉快的气氛更是我能够一直保持自信、轻松科研的主要原因之一。我自己是一个性格上比较外向的人,与人打交道也是爱好之一。平时没事的娱乐方式之一就是看各种段子来释放压力。可巧的是课题组里面的这群人,不仅会接我的梗甚至于还都是能够产出的人,生活中有一大半的时间大家相处在一起,有的时候科研确实有点苦,但是笑一笑,又觉得可以继续努力下去。甚至于科研之外的健身运动,他们都一直跟我一起,相互鼓励,相互扶持。让我在繁忙的科研之余依然可以把身体照顾得很好。我们经常一起用餐,买零食、水果一起分享,这种感情也是我支撑我一直前进的力量。

对于研究生的两年半的生活,我由衷地觉得,这确实不是一个人就可以过好的。靠的是我们身边生活着的这样一群可爱的人。他们是导师鼓励我前行,是朋友陪伴我前行,是家人支持我前行。因为大家,使得每个人都不是孤独的存在,所以我在日后的生活中,心里存着对曾经在我生命中留下痕迹的人的感激,去迎接更多美好的未来。研究生,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旅途。但我们还要意识到,更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的努力付出,要自己通过努力将这段征途中的各个点连接起来。我在研究生期间,通过不断的努力的慢慢的领悟到科研的乐趣的所在。就比如我最开始不知道材料学的任何知识,我就去搜索了解他们。并且我享受一个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如我写作方面的问题一直很大,孙老师告诉我说:选择一篇文章把上面的图片弄下来,自己写出描述来。然后与原文进行对照。再将原文翻译成中文后再翻译成中文,一遍一遍的打磨才能将写作提高。根据孙老师提供的方法,我一遍一遍的进行练习,坚持一个月以后我的写作果然有了明显的提高。英文写作的提高,不仅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科研的效率,同时也节省了导师的时间。这对于我而言是一件收益率极高的事情。我一直是一个愿意为自己的目标而付出的努力的人。有的时候这种努力不一定立马见到成效,但是我一直开导自己:假如不努力尝试,就是在浪费时间,荒废自己。年轻的岁月,也确实经不起荒废。接下来,我所要做的就是继续规划好自己的奋斗目标并朝着它不断行进。同时珍惜前进过程中出现在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因为他们极可能是支撑我前行的支柱。我将继续与大家一起生活,一起科研,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